《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出版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作序
全球开放共享高分卫星16米遥感数据,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150多个国家提供高分数据产品和空间信息支撑。
尹文英大胆提出了原尾虫是不是昆虫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关注。为了把这个小不点从土里取出来,她灵机一动,拔下一根头发,并沾上点口水,朝小虫轻轻一粘,它就被粘了起来,放进了采集瓶。
尹文英与屠格森讨论原尾虫系统分类问题 中科院学部供图 尹女士,请再仔细看看,你会同意我的看法。发现它们无论是外形上还是结构上都极富多样性,从而揭示了原尾虫精子的进化路线,验证和完善了原尾虫的分类体系及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她在我国最主要的淡水养鱼区浙江菱湖设立鱼病工作站,一蹲就是三四年。尹文英很快想到,生物的生殖细胞变化在系统分类学上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于是,她克服重重困难,自1980年开始,与意大利西耶那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所、超微结构和系统演化实验室教授达莱合作,开始了原尾虫比较精子学的系统研究。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
这场对话发生在屠格森和尹文英之间,一个是国际昆虫学会终身荣誉主席、原尾虫分类研究的权威,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尹文英联合国内外专家首次在我国开创了较大规模、系统性的土壤动物学研究。大家公认这一过程极具含金量和挑战性。
与此同时,现行的教师考核体系以工分为标准,导致老师会想方设法多设课、多上课,而课程质量和必要性却被忽视。相较之下,国内的情况却是由于陷入量化考核惯性,许多老师可能长期处于数论文状态中,没时间静下心来做深入的学术与大科研。对此你怎么看? 尤政:很多科学大家往往出自于综合性大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总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根据华科大的学科发展特点、所处地域特点,以及我们所具备的人才优势决定的。
然而,无论是对象还是方式,大学管理与科研都有着很大差别。我的理解是,思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你看来,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哪些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 尤政:从历史上看,华中科技大学走了一条从单一的理工科高校向综合类大学发展的道路。只有兼具这些条件,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好校长。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批公认的大家告诉我们,除了科学成就外,大家的共性还在于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能力培养方面,国外大学普遍采用大作业的知识学习与综合应用的经验值得借鉴在课程学习中,教授会布置一个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但要想解答它,仅靠课堂讲授的知识远远不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大量课程。
2021年10月,在清华园工作了30多年的尤老师离开北京,回到千里之外的武汉,就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一职。此时,教师需要努力积累自己的学术成果,数论文的导向有利于激发其科研热情。面向未来,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跨过趋同性这一门槛。而现阶段,随着国家需求与时代要求的转变,必须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兴趣点在哪儿、应该怎么做、能做好什么,这才是培养人的根本。
我国历来十分注重对高校管理者能力的全面培养,讲求红专结合。在担任校长前,我已在微系统技术领域从事了30多年的研究工作,建立并培育了一个体系成熟、分工明确的研究团队。
具体而言,虽然系主任、院长和校长都是高校的管理岗位,但三者有着很大不同系主任和院长的工作大多围绕自身学科领域进行,学术与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我在高校工作已经有30多年,其间从未间断给本科生上课,并先后担任系副主任、主任、院长、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熟悉研究型大学的管理工作。
但对此也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本科生并不具备研究能力,有人则主张不应该为研究者设置门槛。《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在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特别是支持本科生做科研。反观当下,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灌输式课程比例还是较高,让学生自主思考的部分不够,认为给学生多灌输知识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培养,这一观念要改变。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便很难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在长达27分钟的讲话中,现场自发响起17次掌声。国际上,不乏用巨额资金在短期内砸出来的排行榜上的著名大学。
你认为对于一位科学家校长而言,要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积累? 尤政: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对师者一直有很多期待,比如学高和身正都是关键词。在某种意义上,知识已经不再是稀缺品。
在10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大会上,尤政以《顶天立地 追求卓越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题作报告。校长应兼具管理与学术能力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出任大学校长,公众也将其作为一个新现象加以关注。
但与此同时,对于当下急需解决的发展难题,我认为要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加强专精特缺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观全局,破五唯关键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破五唯后,最急迫的是应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类型的人员,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但当教师获得终身教职,并将学术引向深入后,简单数论文便失去了意义,自然也就不再实行。要改变此前的评价观念,建立一套重创新、比贡献、讲质量的分层、分类的多元评价机制。但作为需要把握学校办学方向、提出办学治理理念,引领学校所有学科、各项工作协同发展的校长而言,则难以百分百兼顾。科学家成为大家要有人文情怀 《中国科学报》:有人认为,当前公众对科学家校长的关注还隐藏着另一种认知,即科学往往带有工具理性色彩,而教育要更多体现人文情怀,这导致两者在价值归属上有所不同。
宏观来看,课堂讲授的知识仅仅是最终掌握知识的一小部分。因此,从教学管理层面看,既要让老师有权力决定讲授知识和学生自主探索的分配比例,也要根据学生培养的实际需求,设定课程的教师数量,让每一位老师都可以专心地把该上的课上好,并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从这个角度看,校长这一职位不能是偏才,还需要在精研学术的同时,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制砖模式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信息技术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查询变得更加便捷。
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相适应,以符合国家所需及时代要求。对于这座学生们口中的喻家山森林大学,尤政一点儿都不陌生成为清华大学的尤老师之前,他一直都是华科大的尤同学。
这是所有高校管理者都需要面对和努力探索的课题。片面的量化考核,比如大家熟知的数论文给科研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必赘述。所以,想要成为一所公认的一流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氛围营造是不可或缺的。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这方面,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技术可以为探究性教学、启发性教学提供充分支持,实现因材施教。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作为一名大学校长,首先还是要按懂政治、讲政治的教育家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有以较高学术水平为基础的社会形象,还应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且后者更为重要。
作为科研团队的负责人,科学家校长则要从科研一线的领跑者转变为学术方向的掌舵者。如果我们不重视长远的拔尖基础人才培养,便可能达不到理想的高度。
作者: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0/11 9:22:5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 治校者必须先为人师 尤政 ■本报记者 陈彬 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见面时,他的称谓可以有诸多选择院士、校长、教授然而,当被问及平时同事们都怎么称呼他时,尤政却笑着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学校,老师永远是最好的称呼。国内高校须跨过趋同性门槛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学科布局上做了很多优化调整,整体学科分布更加均衡,而工科的专业优势也并没有改变。